1995 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发表过一篇论文,倡议广大车主将车外后视镜的角度调节得尽量外展,就可以尽可能避免视线盲区。文章主张车外后视镜外展到尽量与车内后视镜不出现重叠区域。
这个主张让习惯了在外后视镜中看到自己车身的司机们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一旦调整并适应,安全系数将大大提升。这让你在向两侧车道并线时更得心应手。
按照这个调镜的位置,两套后视镜分工就非常明确了:车内后视镜用来监测从正后方开来的车辆变化情况;而两侧的车外后视镜只用来监测两侧车道的车辆情况。

具体调整各后视镜的方法及步骤如下:
左后视镜调整:先把头放对位置,然后调整镜子。头放在哪里视角更宽广呢?显然是越贴近镜子视角越宽,因此,要求驾驶员把头尽量贴近左后视镜,也就是相对于正常调整好座椅坐正了,头部靠拢头枕,需要向左前方移动头部,靠近左侧车窗的前部。此时,在镜子中刚刚能看到自己的车身(车身的左后部镜像会出现在镜子的右侧)。
右后视镜调整:仍然先把头放对位置,然后调整镜子。头放在哪里视角更宽广呢?显然是越贴近镜子视角越宽,因此,要求驾驶员把头尽量贴近右后视镜,也就是相对于正常调整好座椅坐正了,头部靠拢头枕,需要向右前方移动头部,靠近中控台上方。此时,在镜子中刚刚能看到自己的车身(车身的右后部镜像会出现在镜子的左侧)。

如果车辆没有配置远程控制外后视镜的装置(即电动调节装置),那么调整后视镜需要一个助手。驾驶员坐在驾驶座上移动头部看镜子,助手在车外调整后视镜,特别是右后视镜,因为驾驶员手不够长够不到右后视镜。
简单来讲,用这种方法调整好了的左右后视镜,如果驾驶员坐正了,不移动头,仅仅转转眼睛,是看不到自己的车身的。按照这个方法调整左右后视镜,驾驶员会得到最大的视角。但是在变道或转弯时,需要检查相邻车道以及盲区内有无车辆和障碍的时候,仍然需要驾驶员移动头部观察后视镜(以及转动头部观察侧面车窗)以确保安全。

对于这种调节的方法,我认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很多人也觉得不妥,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美国大多数地方地广人稀,很少需要注意车身附近近距离的东西,无论平时路上行车还是在停车场。另外美国变道、转弯,回头看是标准,考驾照的时候都是要考的。所以贴身距离的东西有时候可以用回头看来解决,基本上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举两个实际的例子,比如停车,美国停车都是一头扎进去,车屁股朝外;我国则正好相反,是倒库入位,所以需要后视镜看到车身和车位标线(后视镜需要下翻)。另外,美国开车基本都是保持车距匀速行驶,在多车道的高速路上经常会出现在前车的侧后方行驶几英里都不变位置,所以变换车道需要大视角后视镜并且扭头后看很重要;而我国高速上很多车辆都是随意乱串,很多时候都是擦身而过,让人防不胜防(需要观察车辆就近的情况)。

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这个方法比较教条。理由主要是不适合并列停车、侧方位停车这些需要观察自身车距的情况。同时,任何调整镜子的角度,与坐姿相关,坐姿变了,与反光镜的距离以及角度就变了,司机每次上车,无法精确保持到当时调整镜子的姿态。另外,即便司机每次都重新调整最佳镜位,在行驶中,司机也会调整身姿,身姿变了,观察镜子的角度也就变了。所以,他们认为观察盲区的最佳方法,仍然是传统地保持巡视左右肩膀范围的动态。只要稍微扭动一下头,就可以完成。
我也承认这个方法因人而异,但是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后视镜的调整和安全的驾驶习惯(扭头看)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关联,又相互独立。前者追求的是后视镜的最佳调整方式,让司机的盲区尽可能小,甚至(在相邻车道之间变道的时候)盲区消失。后者追求的是对各种车辆(包括后视镜是平面镜的车辆,或者后视镜面积较小的车辆,这些车盲区较大)的适应性,对各种路况的适应性(包括变道、转弯),以不变应万变,确保最终的结果安全。只要是能确保安全的调整方法,都应该是可取的,但是如果部分司机试用后发现不如传统的调整方法,再恢复习惯方法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