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nihao1
nihao4

奥迪如今不再是“灯厂”!四个圈将成为高智能代言词!

发布时间:2019-09-10 20:23:09
2019年9月10日——2019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四环品牌带来了一款未来感十足的电动越野概念车——奥迪AI:TRAIL quattro,诠释了奥迪对未来越野出行的设想。

2019年德国法兰克福车展9月10日正式开幕!吸引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韩系、中国系等汽车品牌齐聚法兰克福!《道哥说车》将全程直击法兰克福车展,为广大汽车爱好者与消费者提供第一手新车资讯。

电动越野概念车:奥迪AI:TRAIL quattro

2019年9月10日——2019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四环品牌带来了一款未来感十足的电动越野概念车——奥迪AI:TRAIL quattro,诠释了奥迪对未来越野出行的设想。

奥迪AI:TRAIL quattro名字中的“Trail”蕴含着探索自然之意,奥迪设计总监马克·莱驰特(Marc Lichte)对这款概念车型描述道:“通过奥迪AI:TRAIL quattro,我们完美诠释了纯电动、零排放、远尘嚣、开创性的越野驾驶概念。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整体式的基础车身,最大限度地运用玻璃面,使驾乘人员可以与周边环境亲密接触。这是一款可持续、个性化的概念车型。”

奥迪未来出行概念车型家族

随着奥迪AI:TRAIL quattro的问世,奥迪未来出行概念车型已覆盖所有潜在应用场景,包括越野场景。奥迪AI:TRAIL quattro搭载了4个电机、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还有奥迪专属的奥迪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

奥迪AICON、奥迪AI:RACE、奥迪AI:ME及奥迪AI:TRAIL quattro不仅在车身设计理念上一脉相承,这四款车型更是四环品牌全新理念的缩影。与现有车型不同的是,这些车型不再为广泛的用途和场景而妥协。对奥迪未来车型而言,基于具体使用情境而设计成为可能。未来,奥迪客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从Audi on Demand车队中订购个性化的奥迪专属车型,以满足多元化用车需求,并可在特定期限内对这些车辆进行租赁。

在租赁车辆的配置过程中,所有的用户可用信息和偏好都将纳入考量范畴。预订车辆的客户不仅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车辆,而且车辆的配置也将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喜好。车身颜色、内饰和科技配置均可以使用应用程序或是myAudi系统中存储的车主信息在线进行车辆预配置。符合车主偏好的车内温度、完美的人体工学座椅调节以及个人音乐库在进入车内时已经被激活。

外观设计:科技尽在眼前

奥迪AI:TRAIL quattro长4.15米、宽2.15米,拥有强大的越野潜能。奥迪AI:TRAIL quattro有着1.67米的车顶高度、22英寸的超大轮毂及850毫米轮胎,离地间隙为34厘米,可轻松穿越超过半米水深的涉水路段。

在崎岖不平的路况中,奥迪AI:TRAIL quattro的车身架构同样提供了足够的驾驶灵活性,避免集成在地板中的电池单元与地面接触。

奥迪AI:TRAIL quattro的座舱为宽敞的多边形玻璃环绕空间,最多可乘载4人。侧面车窗中段突出的棱线横贯车身前后,像是一条腰线,使整个车身连接成一个整体。由于电动驱动系统围绕车轴放置,电池置于车辆地板之中,电机或电池将无需悬置或作为独立组件。

当然,轻量化但结实的车身是越野车型的重要技术指标。为此,奥迪AI:TRAIL quattro的车身由高科技钢材、铝和碳纤维混合打造而成。即便搭载了高容量电池,其重量仅为1,750公斤。

内饰方面,侧窗的突出棱线使乘客最大限度地拥有环绕式肩部和肘部空间。玻璃侧窗向下延伸,驾乘人员可更好地看到地面,甚至车轮之间的路面。

设计师希望为驾乘人员打造最佳的自然及周边环境视野,打破车内空间与外部世界的界限。车辆行驶时,乘客的目光不必局限于前方的道路,而能自由地观赏周围风景,在其中发现细节之美。

奥迪AI:TRAIL quattro配备带粗壮的横向连杆以及带有自适应减震器的螺旋弹簧式麦弗逊悬架,充分保障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其背后则是与轮胎胎面和实际表面相结合的支撑支柱结构。这种设计使得轮胎拥有了悬架支柱以外的60毫米行程。得益于此,其越野能力进一步优化,驾乘舒适性也大幅提升。

此外,轮胎的亮点还有传感器控制的可变气压调节功能。光学传感器和ESC电子稳定控制器相配合,能够检测路面状况并相应地调节轮胎中的气压。

这项功能还能够调节牵引力,例如在沙石路面上行驶时,可通过降低胎压来增加轮胎接触面积。同时,当行驶在沥青路面时,胎内气压可以再次增加,增强驱动稳定性。

内饰设计:精简风格

奥迪AI:TRAIL quattro的内饰设计简洁而宽敞,前排为两个舒适精致的座椅,配有四点式安全带。到座垫和下仪表盘的车内上部区域以浅色为主。

驾驶者能够通过踏板、方向盘杆、按钮及连接到转向柱的智能终端控制车辆。智能终端是车辆功能和导航的显示平台和控制中心。

在内饰用料方面,如同之前的奥迪概念车一样,奥迪设计师在设计奥迪AI:TRAIL quattro时也使用了可再生材料。地毯由再生羊毛和再生皮革制成,经久耐用。

储物空间位于座椅间和挡风玻璃下方。通过向上折叠挡风玻璃,还可从外部装载物品,并通过松紧带固定存放的物体。

后排座椅采用新颖的吊床式双座椅设计。座椅安置在可移动的管状框架中,当“吊床”拉紧时,座椅编织物将变成舒适的带靠背的座椅,侧边包围甚至可以提供侧向支撑,该座椅设计能够使乘客非常放松。同时,座椅甚至可以从车辆中拿出,当作可移动的户外座椅。

空中之眼

奥迪AI:TRAIL quattro的灯光系统与传统的前大灯不同,位于A柱下方的独立光源可向车外和向车内发光。这些LED元件可调节亮度和照明区域,既可用作车内照明,也可用于道路照明。尾灯也采用了类似的操作原理。这样的设计横贯车尾区域,可用于后备厢照明。

奥迪AI:TRAIL quattro没有采用传统的近光灯和远光灯,而是配备了五个无旋翼的三角电动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带有集成式矩阵LED元件。无人机能降落在车顶行李架或直接落在车顶上,并且对接到感应充电元件。

这些无人机称作奥迪轻型探路器(Audi Light Pathfinders),它们产生升力与无叶风扇产生气流的方式相同。它们可以飞在奥迪AI:TRAIL quattro前面,照亮前方道路,相对而言消耗较少的能量,从而完全替换前大灯。如果需要的话,车载摄像头可生成视频图像,通过Wi-Fi传输到驾驶者面前的显示器。如此一来,奥迪轻型探测器将化身为空中之眼。

奥迪AI:迈向智能出行

“AI”字母这两个字母代表着奥迪推出的创新移动出行理念。现在,电动概念车家族迎来了新的家庭成员——奥迪AI:TRAIL quattro。奥迪AI与车辆智能结合,实现了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交互功能,让车辆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用户的伙伴。

奥迪AI系统能够自助学习和思考,同时兼具主动性和个性化。得益于奥迪AI,四环品牌旗下车型未来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未来的奥迪车型将能够持续与周围环境和乘客互动,不断进步并找到更好的方式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

公路与崎岖路况:自动驾驶与驾驶辅助系统灵活切换

目前,铁路运输和航空业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而汽车领域也即将突破自动驾驶瓶颈。奥迪AI:TRAIL quattro专为L4自动驾驶而设计。

L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自动驾驶标准的第二高级别。虽然L4自动驾驶系统已不需要人为操作和辅助,但其功能运用仅限于特定区域——例如高速公路或配备有相应基础设施的城市区域。在这些区域内,驾驶者可以完全将驾驶任务移交给自动驾驶系统。当车辆离开全自动驾驶允许区域时,驾驶者才需要重新接管。因此,奥迪AI:TRAIL quattro配备了传统的方向盘和脚踏板。

即使在恶劣的越野环境下,奥迪AI:TRAIL quattro的传感器和驾驶辅助系统也会让车主安心。首先,奥迪AI:TRAIL quattro配备了经过反复试验和测试的ESP车载传感器系统。摩擦值、滑动情况、纵向和横向加速度等数据为电子设备提供了所需的所有必要参数,以优化驱动稳定性。此外,车上还配备一系列传感器利用摄像机和激光等光学系统、超声波和雷达以检测路况和障碍物;它们提供的数据能使中央驾驶辅助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向和制动,从而避免碰撞。

驱动系统:慢下来,发现生活

在全球轻型车测试规程(WLTP)下,奥迪AI:TRAIL quattro在较为轻松的越野地形上的续航里程可达400至500公里。在陡峭路况中,车轮离地间隙将不断升高,意味着更高的耗能。在此情况下,奥迪AI:TRAIL quattro的续航里程仍可高达250公里。

奥迪AI:TRAIL quattro在公路上的设计最高时速为130公里/小时。车载电子设备将持续监控能量流向及能耗,即使在越野驾驶期间,也能确保最大的能源效率。

在驱动系统方面,奥迪AI:TRAIL quattro搭载了奥迪专属的quattro四轮驱动系统,配备了四个电机,分别安装在车轮附近,每个电机都直接驱动一个车轮,最大输出功率为320千瓦,峰值扭矩为1,000牛·米。

这些电子设备将协调驾驶稳定性和牵引力。当需要防止车辆打滑时,会减少对受影响车轮的扭矩供应。当车辆打滑对驾驶有利时,例如驾驶在低附着力的上坡路段,系统将自动允许打滑,以便脱离困境。奥迪AI:TRAIL quattro强大的动力储备使其能够在艰难的地形条件下克服车辆打滑,让驾驶更从容、更安全、更环保。

写在最后

奥迪从始至终被认为是汽车时尚圈的领军车企,而如今再次向世人展示奥迪汽车在科技领域创造的巨大成果,也改变了了奥迪一直一来被称为“买灯送车”的外号,相信从今天起,奥迪将会成为车圈里的科学家、车圈里的时尚宠儿!

code
/image/nihao3.jpg
推荐汽车新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