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财经 佟梅
编辑|元朔
这一年,跨界进军汽车行业的华为、小米也在搅动风云。在华为加持下,问界2023年全年虽然累计交付不到10万辆(9.44万辆),但收获了极高的讨论度,2024年更是定下了60万辆的新目标。近些年一直在造车的小米,2023年年尾也搞出了大动静。
整体来看,经历2023年的降价潮后,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根据乘联会公布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774.0万辆,同比增长36.3%,渗透率达35.7%,相比2022年再提升7.7个百分点。据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43%,2025年或将突破50%。
这说明,市场留给燃油车的时间不多了,也说明新能源留给新人的窗口期越来越短了。汽车是规模化效应极其突出的产业,规模越大,成本越好优化,越能在价格、产品力上发力,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这也意味着,越到后期,破局的成本越高,机会越小。
一边是低速增长的市场,一边是新人不断入局,这注定是一场结局十分惨烈的竞争,也是一场更考验技术先进性和成熟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的竞争,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意愿的减弱,平价消费更占主导的情况下。
近来,互联网上流行一个笑话,“再不努力搬砖,以后只能买BBA了”,以此来调侃国产品牌纷纷推出价格在50-100万的高端车型。事实上,综合来看,在降价潮和规模效应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哑铃型”向“纺锤型”过渡,即从高、低两端走向中端价格带。
这是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燃油车的必然,燃油车市场的主流价格区间是10万-20万,这一价格带竞争最激烈,也最考验车企技术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产品能力。
以此来预测,未来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种:或者是综合能力突出,有深厚的技术、产品、制造积累,价格有竞争力的,比如比亚迪、广汽埃安;或者是有独特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在某个细分领域实现品牌积累的,比如一开始定位“奶爸车”的理想。
一边流血,一边凯歌高奏,只有新能源汽车的车轮坚定地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