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大厦顶部,一个个无人机起降平台静静矗立,仿佛是这座城市的新式鸽笼,等待着一群群“空中信使”的归来与出发;通勤时间,一辆辆空中出租车在专属的航道上穿梭而过;旅游爱好者则乘坐着观光飞行器,俯瞰着城市的繁华。随着太阳缓缓西移,一些无人机开始忙碌起来,它们携带着刚刚下单的商品,熟练地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将包裹或外卖准确无误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似乎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推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当前流行的热词——“低空经济”(点击关注“2024低空经济产业化与技术发展论坛”)。
从国家规划到地方政策,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竞相抢占的赛道,我们正在视界之内的蔚蓝天空中寻求更多的可能。
蔚蓝天空的新机遇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等场景。
低空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不仅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2021年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均有低空经济相关体现。
2023年至今,可以明显看到国家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今年4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指出当前低空经济发展有几个突出需求:一是尽快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变成类似“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要素保障;二是统筹空域、市场、技术、政策和安全五大要素,不断探索和推广应用场景;三是挖掘真实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畅通商业模式,从而将低空经济塑造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
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低空经济的统筹规划进一步细化,通过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来引导产业发展。对相关航空器安全生产、运行管理、空域划分等方面,也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
2023年6月,国务院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涵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及操控员管理、空域和飞行活动管理、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等,进一步规范了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航空器发展。
2023年12月,《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的发布,对空域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管理,为各类航空器运行提供了清晰的规范,也为新兴飞行器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试点运行及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聚力发展的产业新赛道,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广东省等省份纷纷响应,推出相应政策。据统计,有超2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进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发布更加清晰的目标指引。
如《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指出,到2025年,其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0家左右;河南《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则提出到2027年,计划建成20个左右通用机场及兼具通用航空服务功能的运输机场,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60家左右。
国家和各省政策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发展的主体集中在各地重点城市,他们有更细化的实施方案来抓住新机遇。
争做低空经济第一城
大湾区在这一轮低空经济竞争中显露了很强的竞争力,深圳和广州是两大明星选手。
2023年初,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12月,《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围绕引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等方面提出20项具体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