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为提升新车竞争力,满足消费需求,各大车企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PK愈演愈烈。然而,在整体“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如何评判这些技术是合格的,安全的,给车企一个标准,给消费者一个“放心”,一直是行业的挑战和课题。尤其随着智能化车辆渗透率快速攀升,评判体系的完善事宜迫在眉睫。
基于此,在近日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电子信息(金凤)国际论坛”上,诸多专家学者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现场发布了汽车智能安全评价规程(AI-SAP)和汽车智能驾舱评价规程(AI-CAP)两大评价体系,护航汽车智能变革。
具体两大评价体系会如何量度考核?目前在智能安全和智能座舱两大领域评测方面,行业和企业又有何看法?活动期间,盖世汽车与部分参会专家进行了交流。
智能安全评价体系:从消费者安全角度出发, 涉及50余项考评重点
据介绍,汽车智能安全评价体系由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
招商车研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曹飞在解读时指出,该体系以保护驾乘人员及交通参与者安全为出发点,主要评测智能汽车面向复杂交通场景下的驾驶安全性能,从风险应对能力、法规符合性、人机交互安全等多个维度,对汽车智能安全指标进行量化评测。
此外,汽车智能安全评价体系具有“多天候、多要素、多工况、高覆盖”这四大特点,分层认证,量化指标,综合评价。基于功能运行流程逻辑,分出4大层次,共7个测评维度,有50余项考评重点。
汽车智能安全评价体系部分内容介绍截图
“自动驾驶向高阶迈进的过程中,要经过百万、千万公里的路试,目的都是为了安全,我们也称之为产品的生命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挑战。我觉得行业应该形成共同的标准,也是要恪守的一条底线。汽车智能安全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一套规程,非常细化,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去考量。并且今天包括政府、高校、企业、专业测试机构等能在一起去探讨这样一个体系,去分享经验,完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智己汽车副首席技术官郭辉在谈及智能安全和体系建设时说到。
对此,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智能驾驶犹如一个电子司机,一旦系统出问题,可能导致车毁人亡,需要一套严格的体系标准。但智能驾驶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得给它成长空间,给企业空间。评测标准不是仅出难题,而是从通过打分,优化不及格的车型,让及格的保住安全底线的企业知道自己的差距,不断成长。同时,也让消费者在购买时知晓车辆的安全等级。
据了解,汽车智能安全评价体系将于2024年发布测评规程,2025年上半年发布首批测评结果,为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开发及迭代导入深度安全测评体系,加快我国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落地进程。
汽车智能驾舱评价体系:围绕交互体验构建,首次引入AI大模型自动化测评等
汽车智能驾舱评价体系由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部创源智行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庆)有限公司联合发布。
该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测试评价规程,为智能驾舱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旨在引导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据介绍,汽车智能驾舱评价体系聚焦座舱、自动驾驶、车路云赋能以及安全等消费者与车企最关注的四个维度,针对用户交互体验构建评价体系。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共200余项测试参数。同时该体系还有诸多亮点,如首次实现AI大模型自动化测评,首次引入了车路云一体化评价指标、首次建立了多模交互、AR-HUD场景等七大数据库。
提及智能座舱目前评测现状,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直言,现阶段挑战很大:“之前的座舱是功能的叠加,你只需要评测这个功能可不可用。而今天的智能座舱,是全面的AI化,它带来的难度非常大,评判标准升级为好不好用。还有就是,现在功能迭代速度很快,迭代后你怎么去测试和验证……这些需要行业一起探讨解决,一起去完善标准体系。”
而对于体系标准的设立,吉林大学教授王琳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用户体验对于智能座舱至关重要,在消费者体验交互过程中感觉不好,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个用户。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标准或一个约束,会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产品升级。”
总的来看,无论是智能驾安全评价体系还是智能座舱评价体系的设立,均将有助于引领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向上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使其深入了解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购车时有判据可依。当然,这两大体系仅是行业标尺之一,近年来,我们看到,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法规越来越多,标准和体系越来越完善,在诸多的约束和推动下,智能汽车进阶之路将会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