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汽车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该公告称:根据个人信息保护和汽车数据安全的法律要求,长安汽车将从6月30日起,对长安汽车App、智慧云控App、引力域App进行功能调整。
调整后App中将无法使用的功能包括:远程监控(即手机远程直播功能)、360 全景(即手机车外远程拍照功能)、远程智能泊车。
实际上,长安关闭远程拍照功能的举措是晚了一大拍。2021年10月,国家就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正式施行,在长安之前,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以及日产等海外车企,都下架了类似“千里眼”访问车外摄像头的功能。
在今天的技术框架下,被摄像头包围的智能汽车,让“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这句话显得耸人听闻。在隐私”裸奔“的乱象中,国家通过制定保护隐私的措施,试着把数据还给用户。
但这也让业内陷入了两难,数据给了智能汽车,怕它作恶,可不给它,智能汽车又不工作。自动驾驶如果蒙上了“眼睛”或成了“近视眼”,未来又将怎么发展?
01 隐私不能“漏”到车外
关闭车外拍照功能,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车外人的隐私信息。
万物互联时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不被摄像头监视,人们做出的无奈行为。为躲避楼盘内的人脸识别设备,济南一男子戴着头盔看房,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拒绝录入人脸信息,郑州一业主回家如做贼已近两年,令人心有戚戚。
如今,每一辆智能驾驶汽车都装备着许多非常醒目的传感器。一辆肉眼可见长满“眼睛”的汽车,必然引起人们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担忧。
车企将摄像头“上车”的初衷是好的,开发功能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本身并不是原罪。但并不是每件事都会如预期一样发展,也有一些功能在不法之徒利用下,会成为人们隐私泄露的罪魁祸首。
一位汽车博主日前发布了一则视频,高合汽车的行车记录仪可通过车主互联功能接收其它高合汽车的信号,并读取这些汽车行车记录仪内容。虽然高合汽车回应称,该功能在提车时是默认关闭的,开启时会有明显提示,不存在违反信息监管的情况,但仍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感。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隐私,国家也在智能汽车发展按下加速键的同时,也给其系上了“安全带”。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主要从车内座舱数据、车外人脸或车牌等敏感数据、个人隐私告知三方面,对汽车内外的数据采集、传输、使用进行了规范界定,对汽车数据处理者进行了责权划分。
其中,针对远程监控、拍照或泊车这些会涉及到车外数据的部分,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这也意味着,用户在车外直接观看或保存,车辆对外传感器采集的各种原始数据的功能开始被限制。数据从车内到车外,不仅要通过车主同意,同时还需要取得采集车外个人的同意。
近期,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安全法规的要求,越来越多车企开始下架相关功能。
小鹏汽车于5月23日暂停了“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此前,车主可通过App远程查看车况、控制空调、门窗,也可以查找车辆与遥控摄像头查看车周边环境,但该调整并不影响车辆“哨兵功能”的使用。
比亚迪关闭“千里眼”功能也是因为该功能正在基于最新法规要求进行整改优化,包括汽车收集车外视频、图像数据等等。
同样,东风日产也宣布从4月起开始取消智联App远程拍照功能,而公告中也提到了国家数据法规的要求。
“网信办对智能汽车数据合规要求是必要的,也的确会给企业开发带来一些不方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对车市物语称,“但借鉴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看,如果‘大数据应用’对数据采集、使用不加以管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创新,的确改变了社会,但是由于政府管理的‘缺位’,也出现了电信诈骗等不和谐音。”
智能手机趟过的路,智能汽车也要走一遍。在朱西产看来,我国政府在智能汽车的产业发展中,及时规范智能汽车数据采集、使用,能够确保智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02 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功能将无法使用?
既然车主不能远程访问车外摄像头,那是否意味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功能无法使用?
按照已发布的法规要求,凡涉及需要通过车端设备获取视频或图片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车外或车联网的功能,规定“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一位国际知名传感器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王睿(化名)告诉车市物语,“从技术角度看,车企可以实现图像脱敏处理,但前提是需要软硬件支持,例如对图片识别和模糊化处理的算力支持和OTA的在线升级。”
“如果一开始就将数据合规问题考虑进去,后续不会影响功能使用。”一位智己汽车内部人士称。据悉,智己L7(配置 无论如何,智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把正确的尺子,这把尺子不一定要精准,但一定是能指导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