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隔壁老张
今天早晨,老张被一则新闻直接震惊,本来想继续一篇新栏目,但还是觉得这个新闻太过重要。
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辽宁省实现GDP22037.88亿元,比2015年少了6705.5亿元,“缩水”幅度高达23.3%,几乎接近四分之一,这个6700亿的大卫星一放,立刻全球惊动,考虑到目前GDP造假是普遍现象,其实各省恐怕也是造假居多,所以这个全球第二经济大国里面有多少水分,其它31个省市区里还有多少辽宁,就只有天知道了。
那么回头看看,汽车行业是否存在造假呢?
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几乎无法避免,在一个各行各行都普遍造假的大环境下,在三鹿改头换面成君乐宝照样可以活得滋滋润润的大环境下,汽车行业没有生活在真空,造假几乎是必然。
那么汽车行业造假有多严重呢?2016年的2800万台的销量数据有多大水分?是否能够达到辽宁省四分之一水分的程度呢?
坦率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几乎不可能。
汽车总量造假难度太大
首先一点是没有能力,辽宁省的统计数据完全处于垄断封闭状态,人为运作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只要主管领导点头,随便发个指示,下边的统计机构只会屁滚尿流的配合,改改数字就可以,而且因为统计机构垄断了数据发布权,即便你去质疑,也无从质疑。
但是汽车行业明显不同,汽车的统计数据是高度公开化和多元化,很多媒体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发布统计数据,中汽协和乘联会两大机构也会定期发布,同时各家车企也会自行发布,更重要的是后面还有一个公安部的上牌量在后面站台。尤其是考虑到全国五百多款车型每个月的销量数据都是公开的,而且精确到台,想在总量上造假的难度太大了。
不妨对比一下。比如辽宁省想要造假,想要将2016年的GDP增加到3万亿,那么将3万亿的数据往下面的各个市摊牌一下即可。但是中汽协要想将2016年的销售数据从2800万台提升到3000万台,几乎做不到。因为它根本无权让下面的车企摊牌,也不能让各家车企已经发布的数据再改回来,如果它想让一汽大众、东风本田、长城和吉利按照它期望的去上报数字,这基本就是一个笑话。
数字造假在汽车行业用处不大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汽车行业也没有动力造假,辽宁造假是因为造假可以带来巨大好处,因为上级考察政绩,GDP增速几乎是最重要的权重,GDP数字好看,主政者容易高升,GDP数字难看,主政者脸上无光,所以很多官员有极强造假动力。
但是在汽车行业,这个规则却行不通,因为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企业,除了一汽东风这样的极少数中央国企,大多数企业都是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个体,他们数字造假的动力就差得多。比如长城汽车,2016年的销量是107万台,即便它有能力造假,将数字提升至150万台,但是魏建军也不会因此被提升至保定市长,他实际赚到的钱也不会增加一分,最多名头上好听一点,可能第二天税务局就会上门,你先来补缴50亿的税款吧。
如此一来,相对辽宁的数字造假,汽车行业难度大得多,收益小得多,造假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这个2800万的数据或许有统计上的误差,但是绝对不会像辽宁省一样,一刀就砍掉四分之一。
局部造假和特定造假普遍存在
总量上不存在大规模造假,并不代表局部不造假,其实汽车行业的造假普遍存在,只是没有辽宁省那么规模巨大而已。它们更多体现在局部造假、临时性造假或特定环节造假,一个典型就是内部的削峰平谷。
比如某日系的名牌车型,有一年上半年卖了近10万台,平均每月1.5万台,但是从7月份开始,销量突然暴跌,6月份还有1.6万台的量,7月份暴跌到区区七千多台,这个就是典型的数字造假。在市场环境没有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并非7月份实际销量暴跌60%,而是因为上半年开票太多,库存严重,下半年没有办法,只要慢慢消化数字了。不过从整体全年来看,基本数字还是真实的,因为它造假跨年的话,税务局会立刻登门。所以无论如何,对于大局影响不大。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新能源骗补,这是个普遍现象。据统计,2016年全国93家新能源车企中有72家骗钱,骗补金额共92.707亿元,平均一辆车骗12万!但是这种骗补是一种特殊情况,因为补贴政策的制定留下了极其巨大的漏洞,制定规则的时候非常随意,面对巨大的漏洞无动于衷,甚至发生制定规则者和骗补者合谋骗取国家钱财的恶性案例,这种造假属于行业的特殊性。
当然行业还有更多普遍的潜规则,比如车企发生负面新闻时候,例如断轴、烧机油、油耗高、碰撞起火、发生恶性事件等等,车企会立即进行攻关,将负面事件控制在最小状态,这个和造假就是两个概念了。
所以总体来说,汽车行业的造假普遍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不正常了,但是发生类似辽宁这样一刀砍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相比基本封闭的政府统计机构,汽车行业还是开放很多。
(文章来源:何呵呵_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