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业哥 汽车专业网(微信:qczyw1)原创
欢迎转载全文,并文中注明“汽车专业网“来源,严禁全部或部分抄袭,否则必举报抄袭者封号为止。
上期介绍了高零整比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接着介绍一下汽车厂配件定价不为人知的“玄机”!
汽车产业的特点一方面是产业链长,另一方面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购买了之后,就一直会持续产生消费。一家汽车厂的利润主要有:销售新车、销售配件、汽车金融、二手车等。其中,销售配件的利润对任何一个汽车企业都是一块非常可观的利润蛋糕。举个栗子,当年可靠消息称,当某(AU)迪在中国年利润还不到200亿的时候,该品牌在浙江一个地级市区域的售后服务配件就能为车厂贡献近10亿的利润。在过去几年,自主品牌普遍盈利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的利润几乎全部来自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所以,车厂对配件的定价,早就“设计”好了用户绕不过的“坑”!今天,小编就冒死为大家揭秘这些常见的“坑”!
一、易损易耗的配件价格高开
这个策略应该比较容易理解,配件要走量还是靠易损易耗件,当然也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定价方当然会高开。尤其是需要使���品牌方投资的模具来生产的专属件,一般定为生产件价格的5——8倍是常见的,品牌越高,倍数越高,因为车价高对应的用户消费能力强,价格敏感度也没有那么高。例如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灯具等。
二、“通用产品”品牌专属化
这里所说的“通用产品”,就是指不是某一品牌专属的配件,而是多个品牌都可以通用的配件,品牌专属化就是汽车厂将该等“通用”商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包装”成该品牌专属的配件。变为品牌专属化之后,就能够定出更高的价格,这里有几类常用的“通用产品”,例如发动机机油、风窗洗涤液(俗话说的玻璃水)、防冻液等。甚至包括变速箱油、刹车油等。一般汽车厂不会真正开发专属的油、液等产品,而是选择品牌供应商现有的产品,然后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实验验证。再在市场上供应带有品牌专属信息包装的产品作为“正宗”配件,向用户收取高额的价格。
有意思的事情是,当车厂选定了某个品牌之后,如果合作过程中,被选定的品牌不能持续的满足汽车厂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也会被更换掉,而且一旦更换为其他品牌了,之前已经销售了的汽车也将全部可以使用新品牌的配件。如宝马,2015年之前都是选择嘉实多的机油,如今,已经全面切换为壳牌了。可是,之前如果不使用宝马指定的嘉实多品牌(主要是从其4S店购买高价的、带有宝马专用或类似字样的嘉实多机油),则用户可能面临宝马不承担发动机质保的“威胁”,现在全部更换为壳牌了,宝马这“把戏”至今也没有人去拆穿。
三、不易被模仿的配件定价高的惊人
对于市场上不容易被“模仿”,(就是所谓的副厂件)的产品,往往会定出惊人的高价,比较典型的栗子就是一些电子控制器或者叫电脑的东东。往往几百块成本甚至几十块成本的配件,车厂会定出大几千甚至过万的配件价格,车子本身品牌越高,这类产品的定价往往也越离谱。各位有更换过豪华品牌汽车发动机电脑或者车身控制器之类的经历,应该会对这点的理解更深刻。
四、降低配件价格以使用概率低的为主
在相关方呼吁打破汽车厂对配件渠道垄断的情形之后,一些豪华品牌也相应地调整了其配件价格,并且当做“客户至上”的噱头大肆宣传,例如奔驰在曝光其零整比百分之一千二百多之后,相继调整了几次配件价格。但是,仔细一看,调整的配件价格大部分是使用频率不高的配件,例如前风挡玻璃、大灯、保险杠等。这些都是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才会用到的配件,一方面是保险公司及相关方是推动打破车厂对配件渠道垄断的主要力量,调整了这些主要在保险理赔清单的配件价格,能够缓冲保险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利益关切,实际车主日常消耗的配件价格并没有调整。也就是说,这样的调整,主要是保险公司理赔费用降低,对实际车主几乎没有实际性的用车成本降低。另外,为了进一步拉低零整比,有些车厂,尤其是豪华品牌,还会调低一些“垄断”有难度和几乎用不到的配件价格,例如轮胎这样的通用产品,比较难“包装”成品牌专属的配件,同型号同品牌几乎都可以在轮胎的品牌店购买得到,而且价格便宜的多。这样的产品车厂也会调整一些价格,但是差距仍然巨大,后续文章,专业哥会继续解读。还有像完整的白车身(就是俗话说的车壳子或车轿子),也是一些豪华品牌为了拉低“零整比”而做出调整配件的价格。这车壳子都要换了,车子还不得直接报废吗?
五、“定制”出一些具有品牌属性的精品附件或“套餐”
所谓的精品附件,就是车子本身出厂不带的一些实现复制功能的产品,例如现在流行的SUV用的电动踏板、还有玻璃贴膜、脚垫等,这些精品附件一般都是选择市场既有产品,或者做有限的工程变更即可。然后包装成带有品牌属性的产品,大幅提高价格;这也是一些4S店经常要求购车者必须打包购买“装潢”套餐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精品附件,几百块的成本就要向用户收取大几千甚至过万的价格。车价是相对公开的竞争,装潢套餐就相对不那么公开透明了,每个4S店(或者4S店集团)推荐的套餐各不相同,用户就没法比较了,单纯地比较车价,有时候付出的“额外价格”可能更高。
六、子零件按照系统价格定价
子零件就是一个部件一直进行分解,第一级是子零件,子零件再分解是孙零件。这里所说的“子零件”就是包括子、孙零件。在分解到一定层级时,就不容易被复制,能够支撑汽车厂定出更高的配件价格。有的分解到一定层级时,本身的成本价格就不高,定一个几十倍的配件价格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有的汽车品牌在保养时,机油螺栓和垫片是单独向用户收费的,一般收取十几块或者几十块,更有的豪华品牌敢收一百多,这中间倍数就极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栗子,有兴趣的可以在后台留言互动。
七、同一汽车集团的相同配件,在不同档次的车型或品牌上价格差异悬殊
如标题,这就是汽车厂的“看菜下锅”了,同样的一个配件,由于现在研发的平台化和通用化,会应用在多个车型甚至同一集团下的多个品牌,但是在售后服务的配件价格就相差悬殊,少则相差百分之几十,多则倍数甚至数倍的关系。举个栗子,像大众集团旗下EA888发动机的2.0T,即搭载在斯柯达大众这样的中档品牌,也搭载在奥迪、保时捷Macan这样的准豪华和超豪华品牌,像机油滤清器这样的产品,基本是通用的,车厂一般都选择在针对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配件,“人为”地分配不同的售后服务配件号码,也制定出相差悬殊的价格。再者,在功率调教相差无几的情形下,火花塞一般也是通用的。大家也可以在看看别克雪佛兰与凯迪拉克哈。奔驰宝马是同样配件在不同级别车型上定出差异化价格的代表,以后文章,专业哥会详细举栗子。
八、利用中国消费者对“进口”的迷信制定高价
无论是选车还是选择售后服务的配件,或者是其他任何商品,中国人历来是习惯性地认为“进口”的更好。但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进口”的更好。汽车配件也是如此,全球化的零部件生产制造商都是执行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无论产地是中国、欧洲、美国还是非洲、越南。尤其是豪华车,有的配件本身已经国产化了,但是售后服务仍然提供“进口”的供选择,这里面一方面有汽车厂中外双方的利益博弈,甚至有时是为了帮助外方消化已经进口了的售后服务配件。对于一些没有国产化的车,在汽车行业全球化采购的今天,有的配件本是中国采购,运输到国外转一圈当做进口件,通过4S店销售给消费者,更有甚至都不到国外转一圈。
一如既往的关注汽车,搜索“汽车专业网”每天都有新内容,每天都有新话题。